News

防疫衛教-腸病毒


防疫衛教-腸病毒

各位親愛的家長轉知一則訊息~

依據台中市衛生局108/07/17公告,本市發生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地區:南區、北屯區、沙鹿區、西區、大雅區、清水區。年齡滿3個月(含)以上重症個案地區:北屯區。

愛無限托嬰中心每日清潔消毒教室環境,落實教師及幼兒常洗手、健康監控等。提醒各位家長,現在正值暑假期間,病毒活躍且幼兒與家中哥哥姐姐接觸及外出遊玩機會多,務必注意幼兒飲食衛生及健康狀況。希望在學校及家長共同把關照護之下,每個幼兒都健康快樂成長!

擷取自【愛家顧問團】Q&A(陳木榮小兒專科診所院長/吳岱嬑幼教老師/謝明君防疫醫師/ 李婉萍營養師)---

腸病毒的類型有幾種?症狀都類似嗎?

A:約六十幾種,小兒麻痺病毒也屬其中一種,目前會導致重症的是「腸病毒71型」。大多數的腸病毒症狀,約有90%都會自癒。其餘的較多是屬於咽峽炎(疱疹性)和手足口病,前者會發燒,在喉嚨部位長很多水泡,大多數的孩子會因此吃不下。後者因每年的病毒類型不同,初期只能判定病毒感染,除非進一步發現喉嚨有破洞,再觀察牙齦是否浮腫、舌頭有沒有破,若有此現象,得到腸病毒的機率就會減小。喉嚨底有破洞,手腳卻沒有疹子,就屬於咽峽炎,除非長疹子才是所謂的手足口病毒,這都屬於腸病毒的分支。同一種病毒在不同的人身上,出疹子的位置未必相同,因人而異。

何謂腸病毒重症?

A:病毒重症前兆有四個:1.嗜睡(尤其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);2.持續嘔吐(排除拉肚子症狀)一週;3.肌躍型抽搐(突然驚嚇或肌肉收縮)於清醒或睡眠時,發生十幾次這種現象;4.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(安靜或睡著時),爸媽可以自行觀察記錄,給醫生參考。其中只要有一種症兆,就必須立即就醫。一般而言,3歲以下連續發燒3天,體溫超過39度,就屬於腸病毒重症危險群,但統計數字顯示,3歲以下的孩子得重症機率小於千分之一,因此要多觀察而非急於就醫。病毒如果侵犯到中樞神經、心臟部位者,才算是重症。

是否能從外觀就判定孩子是否屬於「71型」?

A:醫生診斷出腸病毒,是依據孩子喉嚨是否有破、手腳身上是否長疹子,很難直接從症狀判斷出是否為「71型」腸病毒。通常症狀較嚴重,要到住院的程度,醫生才會進一步區分是屬於哪一類型腸病毒。

如何判定孩子身上的腸病毒已經沒有傳染力?

A:腸病毒通常在一週內的傳染力最強,然而病毒本身陸續藉著糞便和排泄物,從體內排出,會持續8-12週。事實上醫生開診斷書寫著已痊癒,和有沒有傳染力是兩回事,倘若是排泄物約持續11週,但病毒若在呼吸道中,則約有3週。因此雖然痊癒,還是要多留意,常洗手保持乾淨,避開感染源仍有其必要。

照顧腸病毒孩童,有何飲食須知?

A:關鍵是不要造成小孩脫水現象,原則上只要孩子願意吃,大部分的食物都沒問題。但因為孩子喉嚨破,有發炎現象,會建議喝流質食物,或吃些冰冷食物如冰淇淋、布丁都可以,目的是要讓孩子有體力。若真的很不想吃,盡量休息,因為病毒感染其實沒有特效藥,一週內體重下降也很正常,通常痊癒後兩週內,體重應該都能補回來。流質類的食物盡量避免酸性,會造成破洞傷口的不舒服,一歲以下則建議只喝母奶或配方奶。

家裡大孩子得了腸病毒,年幼的弟妹是否會較嚴重?

A:一般而言,第二個孩子接收的病毒量較大,若被另一個孩子傳染,症狀可能更嚴重。當然,若在家裡可以隔離在兩個房間最好,只要爸媽多留意、多洗手、換衣服,也可以照料。但因為腸病毒潛伏期3-6天,即便發現當下即隔離,也很難不被傳染。平時可以給予合適增加免疫力的食物,如菇類因含有多醣體,會刺激不同的免疫細胞,增加身體的免疫力。洋蔥本身含有槲皮素,也能增強免疫力。

腸病毒是否有特效藥?通常醫生開的藥可以治癒嗎?

A:目前大陸有研發疫苗,在台灣尚在研究中,但也是針對「71型」。除非重症需住院觀察治療,醫生會使用免疫球蛋白,但那是針對腦幹和心臟來使用。輕症時,醫生會開一些藥方,舒緩腸病毒引起的喉嚨發炎、發燒症狀,這些藥可以幫助他減緩疼痛,早日能進食增強體力。